5500亿元定向降准今日落地 专家认为将开启“降息”通道
2020/03/16 12:00:21
2020-03
16
文 | 刘琪 张歆
3月13日,央行宣布将于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至1个百分点。在此之外,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以上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实际上,在国常会提出抓紧出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措施后,就有不少分析人士预计降准将于一周内落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符合此前市场普遍预期。作为近期结构化货币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预计未来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还将持续实施,这意味着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环境还有进一步改善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降准还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这不仅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体量规模较大,体制机制较灵活,在大型银行之外,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还因为本次定向降准中所有大型银行都将得到1.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优惠,去年已对符合条件的城商行、农商行实施过定向降准,而当前股份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偏高,因此,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促进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的投放,实现精准纾困。
随着定向降准的实施,市场也开启了“降息”的预期。王青认为,3月份市场化降息进程还会延续。预计3月20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有可能下调5个基点至10个基点。近期公开市场资金利率持续处于低位,能够为商业银行下调LPR报价提供支撑。政策性利率方面,预计二季度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还将下调10个基点,进而引导LPR报价持续下行。3月3日美联储紧急降息,意味着新一轮全球降息潮已经启动,无疑也加大了国内政策利率下调空间的预期。考虑到央行已于2月份下调了MLF及公开市场逆回购等政策利率,从把握政策节奏角度出发,3月份MLF操作过程中,招标利率也有可能保持不变。
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经济数据、LPR报价即将发布,央行可能会通过小幅MLF投放,同步下调5个基点,对应1年期LPR下调5个基点,5年期LPR保持不变。银行体系显著受制于核心负债成本压力,对于LPR持续压降存在难度,未来推动LPR下行的重点工作仍然是降低银行一般性负债成本。当前阶段,重点工作在于推动复工复产,“稳信贷”机制安排优于资金市场“流动性投放”,而有效降低银行体系负债成本,资金市场操作和降准等数量工具面临较大传导阻滞,单纯“放水”甚至会带来资金市场融资和主动性一般负债的套利盘,造成资金空转。
“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时期,仍然需要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温彬预计,本次降准将引导本月LPR下调5个基点。下阶段,降准、降息仍然有空间,要把握好时间窗口,也可适时适度降低存款基准利率,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引导融资成本下降。(刘琪)
定向降准+“定向稳预期” 资本市场“春播”流动性
草长莺飞、春意渐浓,资本市场连迎重磅利好。
3月13日,央行发布消息,定于今日(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其中,在稳定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提出,“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完善分红激励制度,坚决查处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分红派息权益的行为”。
对于流动性为王的资本市场而言,降准的意义不言而喻;而“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则是首次定向资本市场提出财产性收入“稳预期”。
笔者认为,上述两项定向举措将“六稳”中的稳金融、稳预期直接联系到一起,并与稳就业、稳外贸、稳外资和稳投资间接呼应,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再次得以体现,并将“春播”双重流动性——货币政策传导给实体经济、龙头企业的外延式流动性以及“稳预期”等保护投资者举措激发出的资本市场内生性流动性。
首先,央行年内两次降准,释放资金逾1.35万亿元,资本市场在承接充足流动性的同时,还将享受实体经济、优质企业发展红利。
今年1月1日,央行宣布,1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彼时表示,此次降准是全面降准,体现了逆周期调节,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也就是说,今年一季度央行已经两次实施降准,释放资金合计逾1.35万亿元。
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的直接效果,显然在于增加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通过银行传导至实体经济,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此外,定向降准还有事先引导推动和事后激励的作用,用市场化方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堵点”;在间接效果方面,降准释放出的长期基础货币对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发展有促进作用,毕竟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而A股市场能够协助发挥降准资金的“乘数效应”。
其次,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将推进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市场活力,夯实韧性。
去年8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工资收入已仅占城镇居民收入的六成,且比重呈现逐年下降之势。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在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大有可为。当然,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的基础是资本市场的深入改革发展。
去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起步并进入常态化运行,新三板综合改革方案快速落地,对外开放按下“快进键”等等。此外,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实施,注册制有序推进并将向创业板扩围,而资本市场的违规违法行为也将面临更严厉的责任追究,投资者保护上升到新高度,新证券法的法治供给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演进至更丰富维度和更高层面。
在政策加持下,资本市场韧性不断增强。面对上周外围股市集体恐慌表现,A股市场展示出的独立性充分表明,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此次23个部门在联合发文中提出“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一方面展示了对于资本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求证监会等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完善分红激励制度,坚决查处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分红派息权益的行为”等保护投资者的举措。事实上,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投资者实际上是在保护市场生态,保护市场信心和必需的流动性,也就是保护市场本身。
笔者认为,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定向降准和“定向稳预期”虽然政策出发点不同,效果显示方式不用,发酵节奏不同,但是均为资本市场流动性提供“硬核流动性”,赋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生机”与“升机”。(张歆)
●明日降准!5500亿元流动性释放!美股暴涨券商看多A股,能否冲击3100点?
●113份年报出炉近七成业绩增长!揭秘四大机构最新增仓路线图 这21只潜力股值得关注
●“穿越恐慌”A股心中有数 中国成“避险最佳区域”有实据
●三首席:中国经济韧性是“靠山” A股受外围影响短暂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