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主动权催生“新商机”?众多银行深感“头痛”!
近年来,随着信用卡资产质量的整体下降,逾期客户数量的增加,这样的协议开始出现,年初以来的新冠疫病加剧了这一趋势,满天飞来的信用卡协议要求商业银行们措手不及。
负债者们多通过向监督部门、第三者网站投诉获得协商中的主导权,在疫情流行前获得的投诉案例中,约有2~3成的信用卡协议,这个比例在特殊时期急剧上升。而且,在强烈的协商需求中产生了灰色产业链,隐藏背后的中介组逐渐浮出水面。
不协商的中介人打着个人债务重组的招牌,收取了很高的手续费,但实际上是批量写投诉书的反催款行为。
所谓的信用卡协议是指债务人在信用卡过期后,与银行协商减免利息、停止支付等个性化偿还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协议多采用投诉方式,债务人倾向于向监督部门、第三方网站投诉获得协议的主导权。
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信用卡中心相关人员在整理投诉信件时,发现多个投诉信件的客户在账单上明确所属于不同省份,但发送给监督的投诉信件的发送地、邮局的邮票一致。
投诉信中提到的內容,行文风格类似,连错别字都一样,乃至一些投诉信的內容全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更改了顾客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股份行信用卡中心相关人员对此结论更加坚定,该行曾接到代理机构威胁的电话。其所属银行通过与客户沟通、检查,得知客户委托中介人协商偿还。
其中一个中介机构的法定代表人积极联系银行,主张还有11名客户继续发送投诉信监督,威胁银行提出最佳偿还方案。
困扰银行的是,第三者的流入严重影响了协商工作的正常开展,占据了真正合理的客户需求。
。